无锡尚无家庭成员合葬墓穴 力推“不占地”葬法

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成为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提及了系列殡葬任务。不过,其中提到的鼓励家庭成员合葬,在无锡市场上尚未见到相关墓穴。无锡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更倾向于不占地、不用地的节地葬法。

合葬墓穴仍要占地,无锡力推不占地葬法

这一《意见》中提出,倡导建设单人骨灰安葬或双人骨灰合葬占地小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并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

对于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无锡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无锡目前没有这种墓穴。但在上海和北京这种墓地价格较高的城市有,通俗地说,这就是将墓穴挖深,原本只能埋葬一个骨灰盒的,则可叠加出两层或三层,按照亲人逝世先后,逐一埋入地下。举例说,在大城市,一个墓穴售价10万元,合葬墓穴通过加深,价格约12万元,能为一些市民家庭接受。不过,目前无锡墓地价格相对平稳,市场仍有1万元以下的墓地,这种家庭成员合葬墓穴的推出没有市场,因此一直没有推广这种安葬方式。“相对来说合葬墓穴仍要占据一定土地”,这位负责人介绍,其实无锡鼓励文明殡葬的做法更超前,力推不占地、不用地的墓葬方式。比如海葬和可降解骨灰葬法。目前无锡对于不保留骨灰的葬法,每位逝者予以1500元的奖补,以表示对他们选择的一种褒奖。

无锡多年倡导“海葬”,但骨灰撒散不合适

这份《意见》还提及了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据无锡方面介绍,骨灰撒海是无锡一直在做的,从2005年至今,共组织了11次骨灰撒海的“海葬”活动,有769位逝者魂归东海。

但《意见》中提到的骨灰撒散则主要是针对全国而言的,西部一些地区可能地广人稀,有实施条件。但在无锡这些东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则无法实行,城市主管部门肯定不愿意市民将骨灰随意抛撒到身边的河流中,因为这可能会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而一些城市公共场所,如公共绿地也不能随意埋葬亲人骨灰,否则会引起他人心理上的不适等问题。

加快殡葬“互联网+”建设,实现实时异地扫墓

在这份《意见》中,还有“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融合发展”的表述。据了解,无锡殡葬系统中的信息化已进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以殡仪馆为例,可通过电脑系统为逝者选取服务菜单,每一分钱的消费都明明白白,形成透明的服务账单。

另外,青城公墓前几年就推行了网上祭奠,市民可以在网上为逝去的亲人打造一个网上家园,方便随时祭扫。无锡还正在调研探索更进一步的殡葬互联网管理模式。据透露,无锡殡葬管理处正在研究为每个墓穴制作二维条形码的可能性。在每年的清明祭扫中,总会有一些家人找不到亲人的墓区。将来在公墓证或火化证上印制二维码,家属可以迅速找到亲人的墓地。其中可能还会包含亲人的生平简介等内容,离逝者较远的孙辈等也能从中了解到亲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种家庭传承。

同时,锡城的一些墓区正在加装高清探头。“如果家人在国外或外地,清明时节无法回乡扫墓,就可以通过这些探头实时看到亲人的墓地,缅怀逝者。”相关人员介绍说,目前这种实时异地的互联网扫墓方式也在设想中。(晚报记者 黄孝萍)

链接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民政部等九部门24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上述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

民政部指出,节地生态安葬工作仍存在设施供给不足,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的制度机制不完善,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接受程度不高,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问题,与绿色发展理念不相符合。

对此,意见明确,将着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培育现代殡葬文化。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将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如在火葬区,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和骨灰立体安葬等方式,倡导选择节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区,倡导选择节地型遗体墓位以及遗体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